当下,对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来说,家政服务成了“刚需”。但怎样才能找到一位合适的保姆?不少人只能无奈地笑笑:“拼运气,靠缘分。”较近发布的两则新闻,或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样的无奈。
国家发改委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方案,未来将建立家政服务企业、从业人员信用记录,并鼓励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的地方标准、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;上海长宁区家庭服务业协会公布了拟定的“黑保姆”多项标准,包括有犯罪记录、履历及相关证件作假等。一个正面标准,一个负面清单,瞄准的都是近年来屡屡闯入视线的无良保姆。
家政服务看似简单,做好却不易,是个技术活儿。一位称职的保姆,要有保洁、烹饪、新生儿看护、失能老人照顾等专业技能,还要有营养学、心理学等基本知识,不是人人都能做得来的。但就是这样一个技术含量不低的行业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没有准入门槛,花几百元买个证书、找人冒名顶替体检,然后就光明正大地上岗了;更缺乏从业档案征信系统,不少滥竽充数的“东郭先生”得以成功混完东家混西家。所以,是到了改变该行业鱼龙混杂局面的时候了。此次17个部门联合推出的行动方案,无论是完善家政从业标准、让从业者在国家标准之下执业,还是加大对隐瞒重要个人信息等行为的防范惩处力度、推动有关部门签署家政服务失信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,都将有助于能力强、责任心重的从业者脱颖而出,进而带动整个行业良性发展。
在家政行业的整个链条上,家政公司是关键一环。如果没有家政公司把关,雇主将完全陌生的保姆迎进自家,与家人朝夕相处,越来越成为一种冒险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由于市场上多是“中介式”家政公司,在收取中介费、培训费、管理费盈利的同时,与从业者关系松散,导致“冒险”还在继续。此次扩容方案中关于“与从业人员、消费者签订家政服务劳务合同”的内容,就是要在家政公司这一环节上有所改变。家政公司不妨借此探索建立员工制经营模式,从中介公司向服务公司转型。这种切换,既有助于家政从业者接受公司化管理、提升服务水准,也有助于明确雇主、公司、从业者三方权责,以此保障相关方的合法利益。
至此,家政行业目前呈现出的乱象似乎都有了求解办法,但还有一种“痛”没有缓解,那就是供需矛盾不断加大的“痛”。
数据显示,现阶段我国约有5000万户城镇家庭需要家政服务,但从业人员只有1500万人,供需缺口达3500万人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“全面二孩政策”实施,一“老”一“小”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将呈加速状态。届时,供需缺口可能被进一步拉大。要想避免供不应求加剧鱼龙混杂局面的出现,必须从供给端想办法。比如,大专院校面向市场设立专业,培养“科班保姆”;多措并举充实、分解家庭服务,用周到的社会化服务弥补家政从业人员的短板,等等。
家政行业虽属于服务业,却有着其他服务行业没有的一些特征,这是一门更复杂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。针对这个行业出现的问题,不存在“一抓就灵”的“独门偏方”。因此,对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、举措、方案,不仅要督促落实,更要随着行业发展不断完善。